「後工業社會」其實不是個富於創意的字眼,它記錄了一個「還找不到方向感的脫離」,「在工業之後,但仍無可名之」,令人不禁垂頭喪氣的處境。
更糟糕的是,它甚至還意味著一種令人不安的猶疑與延遲。就像在日本,「戰後」恰好意味著戰爭陰影的無法擺脫;也因此,一直要到被認為首位「後戰後」作家的村上春樹出現,分水嶺以及眺望其後的視野才能算開始浮現。
以「後工業社會」為名的專欄,大約只能是介諸「工業」與「後後工業」間的一種尷尬的存在吧?
「後工業社會」其實不是個富於創意的字眼,它記錄了一個「還找不到方向感的脫離」,「在工業之後,但仍無可名之」,令人不禁垂頭喪氣的處境。
更糟糕的是,它甚至還意味著一種令人不安的猶疑與延遲。就像在日本,「戰後」恰好意味著戰爭陰影的無法擺脫;也因此,一直要到被認為首位「後戰後」作家的村上春樹出現,分水嶺以及眺望其後的視野才能算開始浮現。
以「後工業社會」為名的專欄,大約只能是介諸「工業」與「後後工業」間的一種尷尬的存在吧?
Jerry喜歡在網路上到處遊走。
工作累了,很多人會想要旅遊。但是,旅遊需要規劃,耗盡心思,還要用心串連一個個的目的地,實際旅遊時甚至比起工作還要勞神費力。
Surfing on the net,隨時隨地可以出發,尤其是那種毫無目的性可言的網路浮流,幾乎接近理想的旅遊。
大友克洋的「蒸汽男孩」與宮崎駿的「移動城堡」,兩位國際知名動畫大師的新作最近在東京接續公開。同時東京國立美術館展覽「日本動畫映画史」,以七、八兩個月播映完包括日本動畫之父政岡憲三的作品在內,涵蓋日本戰前、中、後的一系列重要動畫。位於木場公園的東京都現代美術館也不落人後,規劃展出「日本漫畫映画全貌」。八月的東京可以說是動畫的季節。
日本動畫製作的實力近年來日益受到國際矚目。日本社會「矛盾與和諧並存」的巨大魅力在其動畫產業上也同樣表露無遺。一方面,日本人創造出獨步全球的動畫大量生產模式,每週上映的電視動畫達到70多部的規模;另一方面,日本人也孕育出充滿「作者論」色彩的個人風格動畫。這兩種矛盾的動畫風範,前者以手塚治虫為首的「虫PRODUCTION」為典範,後者以宮崎駿為首的「吉卜力工房」為基地,竟然都可以在日本獲得極致的發展。
幾米的畫冊如何可能拍成電影?帶著點「等著看笑話」又有點期待的心情,我走進電影院。
結果,比我想像中的好太多了。電影保留了原來畫冊的趣味與韻味,但是,本身已經自成一體。我想,最應該感謝的,是編劇吧?
【前言】
2002年4月底,在老家櫃子裡找到半本日記。記錄的是1983年1月到3月間,大約是大學時代某個大二寒假到開學的生活片段。現在再看非常有趣,是最早的日記吧。那時寒暑假常跑木柵外婆家,雖然我可能是離學校最近的學生,開學後,還是想辦法要「離家」住到學校宿舍。父母一貫縱容,讓我有了許多珍貴的成長體會。「忠孝宿舍」如今已經被拆掉,蓋成一棟很高的大樓,去年學會年會在那裡舉行,像是在我青春的墓地上舉行嘉年華,成天彷彿有一股隱然之聲在召喚著我。
在「雙葉書局」買洋書,讀王尚義的《狂流》,到大中華戲院看「小畢的故事」,如今聽起來,真的很有古意。那是台灣新電影就要大鳴大放的前夕。選會長的事,後來只差一票落選,大概是輔大社會系很久沒有的激烈場面,整個系都動了起來,大家突然間覺得自己的一票很重要。回想起來還是很有趣的經驗。
之後,我被「新政府」徵召擔任文藝股長,負責安排演講、辦書展、編輯系刊。一次學生報紙刊物《群言》的社論我交由學弟曾昭明寫,那篇〈白雪公主社會學〉講的不過是當時流行的功能論批判,竟然被系方「查禁」,這是我所始料未及的。一堆「大人」在辦公室裡連番考問主編我與負責文字編輯的學妹,氣氛恐怖又讓人氣憤。他們一直指著我罵:「你表面看起來乖巧,想不到如此包藏禍心」。不知道自己哪裡這麼複雜?還堅持要我們具體指明到底「白雪公主」是誰?「七個小矮人」又影射誰?這真讓人頭痛,要到哪裡找到七個人?那天拖得好晚,好像沒有真的想出個人來套進去童話故事的人物,就不放我們離開那緊閉的辦公室一步。學妹被嚇到當場大哭,這才動了大人物的惻隱之心,放我們離開。多年後聽Susan Vega的一首歌,歌詞提到:別小看我,我手中握著石頭。想到的除了在街上對抗以色列軍警的巴勒斯坦小孩外,也常讓我想到那無助地被莫名其妙的威權所羞辱的時刻。
那時,羅大佑的「知乎者也」捕獲了年輕人反抗教育體制的心,但是到了「家」之後,尤其是「明天會更好」,羅大佑開始受到失望學生的嚴厲批判,學生的挫折來自強烈被背叛的感受。寫社論闖禍的學弟曾昭明,那時他讀的書不是Althusser就是Poulantzas,經常一副快被壓垮的憂鬱狀,令人擔心。我那時讀的書不是Durkheim就是現象學,都是些右派的東西,看到Althusser的書握在他手上,就算沙特我也不敢多提,跟他倒還相安無事。有一天他垂頭喪氣地走進教室,沈重地跟我說:「他死了,Poulantzas舉槍自殺死了」。讓我更是擔心。一陣子消失後,才知道他參與到代聯會的選舉,結果失敗飲恨,接著編輯學生新聞報亦遭到警總的扣留約談。輔大學運居於邊陲一角,始終不像台大學運般受到重視,但那也是歷史,是邊緣的學生反抗史。
從輔大學運一直接續到台大學運,我始終是個孤僻的旁觀者,只是偶而被流彈打到,或者串場當敲邊鼓的龍套。多年後,曾昭明出國又回國,我再次注意到他,竟然是在反對黨主政的總統府,當上「童子軍」的一員,而且還在「嘿嘿嘿」事件中參了一角。1983年至今,已經將近 2 0年了,儘管時代變遷迅速,物換星移,但對我,這仍舊是個唐突的世界。另外,發現到兩份不成詩的詩,有點尷尬,如今是寫不出那樣可怕的東西了。留著,當紀念品。過幾年後,看看除了尷尬,還有什麼感覺。
□自卑嗎?超越它!那不卑不亢的開闊世界正等著。(1/12/1983) □為那些愛你的人,欣賞你的人而活,永遠不要去追逐那些輕視、遠離你的人一句施捨的美言。 □人們問存在的價值。但是,人可能經由自己證明自我存在的價值嗎?或者,當一個人確已獲得「有價值的存在」(姑且如此稱之),他如何得知?如果別人告訴你、教導你這個訊息,而你卻沒有發自內在之知,沒有那種貼切,這樣的存在可能會真的「有價值」?人之價值可以缺乏「自證」而確知嗎?但是,訴諸內因,又跟獨夫的自以為是有何差異?我終日思索,不得其解。 回過頭來看。我既然對自我價值感窮追不捨,甚至思索起來常忘了四周人、事、物,不正證明了自我具有一個極為內斂、不為人知的私有世界,這個內在對話的世界具有無限綿延的潛力。這雖仍無法證明「自證」,但是至少提示我們「自證」是個豐富的可能。一個這樣發問的人,無寧正在處身於「面對自我」的過程。柏拉圖不是說嗎?Face Yourself, Know Yourself,而後才能通向自由。 我相信一個找到自我價值的人不可能不是處身於一與自我貼切的狀態。一個人一旦發問自我的價值與可能,便開始孕育了一個反省並超越自我,回復到那個檢視,而非被檢視的純粹自我的主權起點。Husserl描述那樣的境界說,到那時:「整個世界在我之前冉冉升起」,世界與自我獲得一個適當的距離,並因而保持和諧定位。這不會是獨夫的自白,相反地,世界同時恢復它客觀、不被自我慾念污染的面貌。它,如其所如的出現。 然此地步,或許我們終其一生而不可得。我們所能夠真切感受到的,或許僅僅是向那樣的「理想」掙扎衝撞的美感。我不應該為此感到悲痛絕望,因為,最起碼,「不斷的發問」並不是一直在同一個基點上進行的,如果不是直線前進,最起碼它是在越來越複雜的不同平面間移動。心需要不斷歷練。弔詭的是,自我越加內斂,世界越加發散開闊。那自覺匱乏的人,其實是感受到被召喚的人,不是嗎?(1/14/1983) □到台大雙葉書局買Masters of Sociological Thoughts與Central Problems,兩本好書。寒假要好好把握,讀書時間要擴大到一天六小時,否則沒有什麼讀書方向可談。Capitalism and Modern Social Theory寒假結束前要讀完。要有耐心、魄力。作學問不是易事,要踏實地研讀。卡片不要忘了。(1/15/1983) □下午,五舅來,吃春捲、聊天。晚飯過後到大中華戲院看「小畢的故事」,順便回到政大外婆家,跟五舅談現象學到凌晨三點,一睡到10點多才起床。(1/31/1983) □現象學的精神就在「明知不可而為之」,現象學不亦散發著一種力量在督促那些試圖去理解它的人嗎? □好幾天沒有寫日記了。好笑,自己真的開始忙起來了。哪有時間寫日記嘛!學姐一定會說我偷懶。很糗。 □Simmel說:一個人想要從事文化的創造,必須先順從於客觀文化的引導。但是此種順從卻滋生精神上的不真誠。客觀文化的陌生力量不斷地壓縮人類的精神,而此客觀文化又逐漸獲得自主性的發展。聞之,不得不驚嘆。 □Mannheim認為,知識社會學將觀念與實存的基礎關連起來看,以顯示此觀念的侷限性來界定其有效範圍。此話不通,因為「顯示侷限性」不能推出「界定出有效性」。 □意向性、整體觀、存而不論、描述性這幾個的關係能夠說的清楚,就夠了。(2/15/1983) □收到瓊儀與文慧的信,很高興。她們真是我寒假中的精神支柱。有妹妹真好。今天冬冬來信,說在台中做「童工」,很想看看是什麼個樣子。一天工作9小時,嚇,頗驚人的。自己比起來,太偷懶。 □說現象學問的是「知識如何可能」,我想是誤導。它的著眼並不在分辨知識的限制與擅場之處。而更強調how,也就是我們的知識活動從原始資料開始是如何展開的。這是它的實踐性格所在。(2/19/1983) □看王尚義的《狂流》,感觸頗多。他說道:「人生態度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追求道德的人生;一種是追求藝術的人生。前者嚴肅而痛苦;後者灑脫而愉快。我想:還有一種稱不上人生態度的人生態度,痛苦而不嚴肅,愉快而不灑脫。 □越衝向理智的一端,情感世界的呼喚卻越加強烈。生命歷程中,我們所賴以生存的憑藉,竟然是最最虛幻的感情了。然而,什麼又是「真實」?或許,推動理智追索的也是情感,一種本能,它一方面放我們,另一方面不放過我們。 □王尚義說:「人生也不過是個過程,既沒有目的,也沒有意義,追求過程吧!」什麼是「追求過程」?我不懂。你至少總要有點「像」目的的東西,讓你去追求,然後才有可能在此刻與過往的過程中尋著意義,否則是談不上什麼「人生」的。 □別傻了,所謂「永恆」根本不存在。人擁有的只是「永恆的美感」,不多不少。那也是人的特殊所在,但僅僅是那樣。再上去,人承擔不起。 □今天19日,快開學了。開學後想瞭解Parsons到底怎樣詮釋社會學古典大師的思想。 (2/19/1983) □該擔的責任,要擔下去。該執著的,也絕不該輕言放棄。 □住宿的生活,讓我享受到很充實的學校生活。好像有很多很多的事情,可以讓你去思考,許多的資料等我去挖掘。輔大的圖書還是太少,但足夠我雀躍不已了。開始在宿舍生活中寫日記,這些點點滴滴的札記,說不定將串起生命中另一個契機。(3/15/1983) □從來,我易於埋怨自己,易於不滿世界。總覺得我是孤立的、無助的,沒有人能真的瞭解慰藉。總之,我是不幸的,不完全的、不圓滿的。而這些甚至都是別人、外在加諸於我的。那天目睹的事,或許改變了我。 那天傍晚,我拿著杯子要到飲水機處汲水。打開了房門時,一幕我終身難以忘懷的景象,一聲重擊烙到我的心上。廊道很長,一個五燭光的小燈泡掛在天花板,泛著昏黃徐徐的光芒,連日下雨不停,廊上的空氣悶濕異常,污穢的地面尚積著一灘灘的水。我看到,遠遠地,盥洗室的門打開,黑暗中,一個不規則的人影,從中「走」出。他的兩腳萎縮嚴重,肩上掛著條毛巾,靠著兩隻手撐著全身的重量,用手掌套著拖鞋(那本該是穿在腳上的啊,不是嗎?),像隻進化失敗的動物,離地不過一尺,從一門爬到另一門,匆匆地又消失在黑暗中。 我深深地震攝於其生存意志,不覺全身發抖,頓時眼濕。那種高度,面對的是地面污穢的泥垢,而我從來不屑一顧,甚至不相信,會有如此貼近地面生活的可能。我幾乎從來沒有注意到,我能走,是因為有地。而他,想必真正感受到它的存在,而他必須要用手撐著地才能像爬蟲類般貼著行進。站著活的人,怎麼可能知道什麼是踏實的活。我的生活,太傲慢了。 □沒有眼淚的智慧,沒有歡笑的哲學,和不肯向小孩低頭的偉人,其實不值得一顧。~錄自無名氏。(3/25/1983) □今天是班上推舉會長候選人的日子。過去填志願、高中聯考、大學聯考也從未像今天般重大。過去挑的只是對自己的責任,現在必須去挑的卻是社會系學生的諸多事務。我猶豫了好久,為了葉慧嫣的一句話,又差點失去教育自己的機會。只是好多好多朋友的鼓勵、支持、學長們的期待,又讓怯懦的我回到這條路上來。自己的缺點,自己再清楚不過了。不過,人活著實在不必要老是為了這些弱點,而一直活在退縮不前中過日子。生命的進程應該是不斷的前眺、克服自己的弱點,把自己的長處奉獻給群體。如此,我或許才能活得更開闊些,更激越蓬勃些吧? (3/20/1983於忠孝) □我知道,美好的事物總是需要恆久的忍耐換來,沒有去過阿里山觀日,但能體會那種等待陽光的心情。 □那天學弟突然嚴肅地問起:「你呢?你一生想要追求什麼?」我想想,回答說:「求一份心安吧?希望對得起自己,要盡力拓展自己,閉幕那一刻,不要求璀璨,只要靈光,當我回顧,一瞬間一生閃過眼前,希望那時有由衷的滿足」。墓碑上只要寫著:「這底下的人,渺小,但誠懇地盡力活過」。 □「生命即力量,力量即聲音,聲音即語言,新的語言即新的人生」,這是日本人鳥崎騰村的話。用一輩子的力量,也要發出自己聲音。 □「今日之我,並非父母於某年、某月、某日、於某地生下之我;今日之我,乃誕生於我之遇一益友,誨於良師,或覺醒於一體驗之際」~英哲,鮑山嘉。 誠哉斯言! □夢─給L
遠古的記憶 早已淡去
定局 永不喚起的往昔
臨月 涉溪
伴清風 獨行踽踽
總是
情字誰還憐惜
然而
昨夜夢見妳
心弦撩起
頓挫難抑
狂飆後的沈靜
終不過是一陣囈語
心如止水
唉─或許
昨夜夢見妳
熟悉的身影
竟難以忘記
夢醒 恍惚還直笑我 迂
□秘密─給Candy
十二時 奧林帕斯山
眾神方酣
白茫茫的月光
映 青石樓板
黃銅廊柱
成巍巍的殿堂
而我們 早隨著燦紅的夕陽
偷偷潛入
待 夜遊神巡過第二十趟時
悄悄竊謬斯的秘密
然後 瀟灑地
隨風
遠
去
Recent Comments